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2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编辑部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2-05-09

     点击封面 · 订阅包邮











目 录
CONTENTS










新作评论

以父之名的精神寻根

——评2020年度俄罗斯大书奖获奖作品《牛顿手稿》

李春雨 / 5

旅行小说《撒马尔罕专列》的叙事诗学

刘淼文 / 13

暮年之歌:论德里罗新作《寂静》的晚期风格特征

汤晓敏 / 21

二元、权力与战争话语

——解读山姆·谢泼德剧作《震惊状态》

郝志琴 / 30

柴那·米耶维《帕迪多街车站》中的“新怪谭”叙事

吕广钊 / 39

论玛丽·恩迪亚耶《拉迪维娜》中的奇幻书写

于海燕 / 48

作家研究

论彼得·汉德克的戏剧转向

陆佳媛 / 58

维克多·佩列文与东方后现代主义

郑晓婷 / 68

私人文本发掘与阅读中的道德悖论

——拜厄特小说《占有》中的维多利亚书信与日记

林 芸 / 77

后印第安的景观政治

——以维兹诺的小说《死寂之声》为例

李雪梅 / 89

记忆·英雄·身份认同:哈维尔·塞尔卡斯的西班牙内战系列小说研究

侯 健 / 102

现代印度的三种面向

——论“朱鹭号三部曲”中的政治书写

郑 楠 / 113

动态研究

“反乌托邦文体”及其“文学系统”

——从《反常之魔》到《心理测量者》

林云柯 / 123

理论前沿

从通感到共情:视觉主导范式下的“触感阅读”

张荆芳 / 134

访谈

文学传承、创意写作与文学的跨文化旅行

——美国作家勒萨尔访谈录

顾 悦 / 145

写作、记忆与身份:普利策获奖作家阮清越访谈录

阮清越 张龙艳 / 153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 160 

内 容 提 要



以父之名的精神寻根

——评2020年度俄罗斯大书奖获奖作品《牛顿手稿》

李春雨

内容提要  《牛顿手稿》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伊利切夫斯基的最新长篇力作,荣膺2020 年度大书奖头奖。小说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失根危机,以一场以父之名(生理之父、精神之父、信仰之父)的精神寻根之旅,生动诠释了科学与神学理性融合、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精神寻觅永不止步等贯穿作家文学创作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堪称作家的集大成之作。作家以此呼吁人类摒弃自我膨胀与狂妄,克服对异质存在的恐惧与拒斥,重返相信神话、崇拜父亲的童年时代,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探索世界奥秘。

关键词  伊利切夫斯基  《牛顿手稿》  父亲崇拜  精神寻根

 

旅行小说《撒马尔罕专列》的叙事诗学

刘淼文

内容提要  《撒马尔罕专列》是2021 年俄罗斯著名女作家古泽尔·雅辛娜的第三部小说。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描绘了1920 年代苏联政府用专列将五百名儿童从大饥荒的伏尔加河畔运送到撒马尔罕的故事。本文探讨了该小说的叙事诗学,分析了《撒马尔罕专列》对旅行小说与圣经文本的“借鉴”、叙事空间上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对照及成长小说独特人物造就的隐性叙事进程。雅辛娜用童话式书写重塑了尘封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事件,其独特的叙事既具有超脱于苦难的浪漫情怀,也得到了大众青睐,反映出当下民众对温和地接受残酷历史的需求现状。

关键词  雅辛娜  《撒马尔罕专列》  旅行小说  双重世界  隐性进程

 

暮年之歌:论德里罗新作《寂静》的晚期风格特征

汤晓敏

内容提要  《寂静》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唐·德里罗的最新作品,小说以2022 年“超级碗”比赛当天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现代设备失效、技术世界一片“寂静”为故事背景,描写高度依赖技术的日常生活以及五位小说人物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反思。作为作家耄耋之年的总结性作品,《寂静》体现德里罗文学创作的晚期风格,表现在小说对早期作品的历史延续性,对新世纪美国现实的应变性书写,以及突破时代限制、推进艺术形式创新的引领性。德里罗在《寂静》中不仅“收缩”既有文本元素,打造多元素综合体,而且突破时代框架,彰显具有晚期特色的新风格,以开阔的批判视野和不断自我更新的驱动力诉说艺术家晚年对美国、对人类、对文学的观察与反思。

关键词  《寂静》  唐·德里罗  晚期风格

 

二元、权力与战争话语

——解读山姆·谢泼德剧作《震惊状态》

郝志琴

内容提要  《震惊状态》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山姆·谢泼德在海湾战争爆发后创作的一部剧作,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深深困扰着读者和观众。本文以剧中人物上校和老兵斯塔布斯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他们之间的三种二元关系,探究斯塔布斯为颠覆二元等级做出的努力。在上校与斯塔布斯的冲突中,上校展露权力欲望,要求斯塔布斯无条件服从,但斯塔布斯拒绝被他的权力慑服进而去接受他的战争叙事,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权力反转,二元界限被打破。谢泼德通过展现上校和斯塔布斯的诉求与冲突,质疑权力本位的战争话语,对官方的海湾战争话语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   《震惊状态》  二元关系  权力  海湾战争  战争话语

 

柴那·米耶维《帕迪多街车站》中的“新怪谭”叙事

吕广钊

内容提要  柴那·米耶维是“新怪谭”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融合了科幻、奇幻、恐怖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帕迪多街车站》以当代伦敦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多种族共存的虚构城市新克洛布桑。本文从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出发,分析新克洛布桑非人类种族自发形成的聚居区以及身份共同体,强调这些种族异托邦在人类主流话语凝视之下的边缘地位。同时,本文也探讨了故事中出现的资本主义怪物“餍蛾”,这一怪物形象凌驾于种族异托邦之上,可被视为资本逻辑的具象化表征。

关键词  柴那·米耶维  新怪谭  《帕迪多街车站》  异托邦  英国科幻

 

论玛丽·恩迪亚耶《拉迪维娜》中的奇幻书写

于海燕

内容提要  在当代法语文坛,“奇幻”文学重新成为创作趋势和研究热点,玛丽·恩迪亚耶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融合了丰富的奇幻与细致的现实,体现出颠覆性的力量,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关怀与政治抵抗意义。本文以小说《拉迪维娜》为主要研究文本,借助变形分析恩迪亚耶奇幻写作的典型特点,以发掘其笔下女性身体的流动性及其中蕴含的越界的力量;同时分别从性别、种族等方面解读恩迪亚耶的奇幻书写的社会文化成因,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以及作家文学创作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奇幻  玛丽·恩迪亚耶  《拉迪维娜》  身体  性别  种族

 

论彼得·汉德克的戏剧转向

陆佳媛

内容提要  德语作家彼得·汉德克以“独创性的语言探索人类经验的广度和特性”, 成为继耶利内克之后第二位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作家。汉德克的作品所涉文学体裁多样,其中尤以戏剧见长。其戏剧创作从早期说话剧缔造“极致的吵”转向中后期依靠图像营造“极致的静”,反映出汉德克阅历的积累以及心境的转变,也体现了他对作家写作使命的全新认识,即“让风景变得永恒”。通过文本语言、形式、风格的实验与探索,汉德克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戏剧元素的平等化。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形同陌路的时刻》  后戏剧

 

维克多·佩列文与东方后现代主义

郑晓婷

内容提要  “东方后现代主义”自提出以来,作为一个假定性文学概念尚未被充分讨论。俄罗斯当代作家维克多·佩列文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将“后现代”与“东方性”结合,进行了以东方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创作实验。佩列文的东方后现代主义创作超出本民族文学文化的批评与研究范畴,为更新东方认知范式、确立东西文学交流的对话原则、丰富俄罗斯文学的表现手段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包容性和世界性为东方后现代主义创作实践中的典型,增加了俄罗斯文学批评的新维度。

关键词  佩列文  东方后现代主义  自我东方化  “中国故事”

 

私人文本发掘与阅读中的道德悖论

——拜厄特小说《占有》中的维多利亚书信与日记

林 芸

内容提要  1990 年布克奖获奖作品《占有》是当代英国作家A.S. 拜厄特的一部新维多利亚小说,她在书中通过“腹语术”呈现给读者风格各异、品类众多的维多利亚文本,其中的书信与日记不仅是小说叙事的媒介,更反映出作家对私人文本的发掘与阅读过程中所蕴含的道德悖论的深入思考。拜厄特提出看似透明的书信与日记可能暗含防御与诱惑的双重意志,同时探讨了读者在阅读私人文本时应如何应对自身可疑的“偷窥者”身份,并在道德疑虑和追寻真相之间做出选择。

关键词  A.S. 拜厄特  《占有》  私人文本  道德悖论

 

后印第安的景观政治

——以维兹诺的小说《死寂之声》为例

李雪梅 

内容提要  《死寂之声》关注美国城市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延续了杰拉德·维兹诺以往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思考。本文从景观书写的角度切入,展现以维兹诺为首的后印第安人对消失的丛林家园的愤懑,对熵化的城市景观的无奈以及对排他性权力景观的抗争。文章认为,维兹诺透过印第安创世神话的当代品性和恶作剧故事的历史传承,解构了固化印第安人形象的终极信条,揭示了隐匿在景观背后的帝国书写符号和权力政治,在部落景观与城市景观的错综并置中,体现了当今美国城市印第安人的政治智慧、历史意识和生存诉求。

关键词  杰拉德·维兹诺  《死寂之声》  景观政治  后印第安

 

记忆·英雄·身份认同:哈维尔·塞尔卡斯的西班牙内战系列小说研究

侯 健

内容提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内战主题小说在西班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它们促进了西班牙社会重新审视和反思内战。哈维尔·塞尔卡斯是新世纪内战小说热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在2001 至2017 年间出版的五部小说可被看作“西班牙内战系列小说”。本文通过对这一系列小说的分析认为,塞尔卡斯在恢复内战记忆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塑造众多“背叛式英雄”,呼吁同胞坚定同为西班牙人的身份认同,只有以这种身份认同为前提,西班牙才能宽恕过去、迎接未来。

关键词  哈维尔·塞尔卡斯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文学 内战小说

 

现代印度的三种面向

——论“朱鹭号三部曲”中的政治书写

郑 楠

内容提要  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的“朱鹭号三部曲”是印度文学中聚焦于鸦片战争的杰出作品。该小说系列以中、印、英三国人民的多维度视角描绘了一段19 世纪中期印度洋地区的文化交流史。通过对不同阶级、不同族裔人物在鸦片战争前后命运变换的刻画,小说凸显了印度次大陆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三种政治倾向:全面西化、坚守本土以及塑造流动共同体。“朱鹭号三部曲”表明,正是此三种政治倾向的相互纠缠,构成了今日印度复杂局势的关键。

关键词  高希  “朱鹭号三部曲”  文化普遍主义  民族主义  流动共同体

 

“反乌托邦文体”及其“文学系统”

——从《反常之魔》到《心理测量者》

林云柯

内容提要  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文学研究中,“反乌托邦”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但由于时下的相关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作为文学的一种外部因素,故而“系统”与“反乌托邦”问题仍处于外部批判阶段,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学系统”视角。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反乌托邦文学”在“文体哲学”层面的演进史,探讨“文学系统”与科学主义视野下一般意义上的“系统”之间的同构关系。

关键词  现代主体  超验论  唯我论  现象主义  反乌托邦

 

从通感到共情:视觉主导范式下的“触感阅读”

张荆芳

内容提要  “通感”首先是作为一种感官相通的心理学现象或文学修辞现象被提出,近年来被引申至医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如“镜像-触觉联觉”这一新兴术语便不仅仅属于现代医学话语,更是一种“视-触觉”式的通感形式。借助对这种科学式联觉的理解,通感由一种内部感觉的相通向共情转化,共情反过来又为艺术中的隐喻式联觉提供新的理论可能。将视觉与触觉两种感知融合起来的方式正是目前广受关注的“触感美学”,这种美学思维在文学阅读中建构起触感阅读的方式,或许可以启发一种新的文学与艺术观看方式。

关键词  通感  共情  “镜像-触觉”联觉  触感美学  触感阅读

 

文学传承、创意写作与文学的跨文化旅行

——美国作家勒萨尔访谈录

顾 悦

内容提要  当代美国作家、奥康纳奖和欧·亨利奖得主彼得·勒萨尔的作品风格多变,覆盖了从传统现实主义到后现代实验主义的各种风格。在本次访谈中,勒萨尔论及了文学传承与作家影响谱系、记者职业与写作的关系、索尔·贝娄、短篇小说的意义与价值、拉丁美洲文学、美国的地域差异、亚洲文学与中国文学、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与项目等问题。本次访谈是勒萨尔首次与中国学者对话,为我们了解当代美国文坛与作家创作生态提供了一些线索。

关键词  彼得·勒萨尔 文学传承 创意写作 跨文化

 

写作、记忆与身份:普利策获奖作家阮清越访谈录

阮清越 张龙艳

内容提要  本文系对2016 年普利策获奖者、美国越南裔作家、南加州大学教授阮清越的访谈。访谈回顾了阮清越作品中有关战争、历史、创伤、记忆与身份相关的问题,详细探讨了他如何以“公正的记忆”处理“鬼魂”问题与身份困境的独特叙事策略,以及他对相关问题的见解,体现了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深刻洞察力及其作为美国越南裔作家对记忆、历史与身份之间关系的反思。在访谈结尾,阮清越对美国越南裔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给予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  阮清越  越南裔  记忆  身份  公正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扫码关注我们社科期刊网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